|
新闻资讯 News 煤矿管网改造:雨水回收与矿井水再利用的协同方案发表时间:2025-10-10
引言 煤矿作为传统高耗水行业,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与矿区降雨形成的雨水长期被视为“废水”直接排放,既造成水资源浪费,又加剧区域水环境压力。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与水资源税改革,通过管网改造实现雨水回收与矿井水再利用的协同,已成为煤矿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。本文结合姚桥煤矿、梅花井煤矿等典型案例,提出系统性改造方案。 一、协同利用的技术逻辑 1. 水质特性互补性 矿井水含悬浮物(SS 50-200mg/L)、少量重金属,但经混凝沉淀+过滤处理后可达工业用水标准;雨水初期径流含泥沙、有机物,但弃流后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。两者通过“分质处理、分级利用”可形成互补:矿井水处理后用于生产环节,雨水经简单净化用于绿化、冲洗等低品质用水场景。 2. 管网系统协同性 传统煤矿管网存在“雨污合流”问题,导致雨水携带煤尘进入污水处理系统,增加处理成本。通过改造将雨水管网与矿井水管网分离,构建“双管双网”体系:雨水管网负责收集屋面、路面径流,矿井水管网负责输送井下排水,实现“清污分流”。 二、协同改造的核心技术 1. 雨水回收系统优化 (1)初期弃流与截污 采用“2mm径流厚度弃流+格栅拦截”组合工艺。例如,在屋面排水管末端设置自动弃流装置,前2mm降雨径流(含屋顶积尘、鸟粪等污染物)直接排入污水管网,后续洁净雨水进入收集系统。地面径流通过渗透式沟渠(碎石填充,坡度0.5%)减缓流速,配合格栅井拦截树叶、塑料等大颗粒杂质。 (2)模块化蓄水池设计 选用高强度PP塑料模块拼装蓄水池,单池容量100-300m³,顶部覆土0.8m后可作为绿化或停车场使用。池内设置液位传感器与潜水泵,当水位达到80%时自动启动泵送系统,将雨水输送至清水池;超过90%时通过溢流管排入市政管网,防止内涝。 (3)多级净化工艺 雨水经蓄水池沉淀后,依次通过旋流除污器(去除粒径>0.2mm颗粒)、砂滤罐(滤速8m/h,SS去除率>85%)、紫外线消毒器(波长254nm,接触时间30s),出水水质达到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—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》(GB/T 18920-2020),可用于绿化灌溉、道路冲洗。 2. 矿井水再利用系统升级 (1)井下分质处理 针对高悬浮物矿井水,采用“初沉池(停留时间1.5h)+高效斜板沉淀池(表面负荷8m³/(m²·h))+无阀滤池(滤速8m/h)”工艺,出水SS<10mg/L,满足井下消防、洒水需求。对于含氟矿井水,增设活性氧化铝吸附柱(氟去除率>90%),出水氟化物<1.0mg/L。 (2)管网材质革新 将原4寸无缝钢管更换为8寸涂塑钢管,涂层厚度≥300μm,耐腐蚀性提升3倍,使用寿命延长至15年。管路连接采用法兰式快装接头,配合专用底座(10#槽钢焊接,锚索固定),每4米设置一个支撑点,确保在巷道变形(±50mm)时仍保持密封性。 (3)智能调蓄系统 在西风井井底-181m水平建设200m³调节池,通过液位计与变频泵联动,当矿井水流量>50m³/h时,多余水量泵送至地面蓄水池;当流量<30m³/h时,启动地面蓄水池补水,保障系统稳定运行。 三、协同利用的效益分析 1. 经济效益 以年降雨量600mm、矿区面积20万㎡的煤矿为例,雨水年可收集量约7.2万m³,按3元/m³的水价计算,年节约水费21.6万元;矿井水再利用率提升至80%后,年减少排水费15万元,综合年经济效益达36.6万元。 2. 环境效益 雨水回收减少地表径流冲刷带来的煤尘污染,矿井水再利用降低地下水开采量。以梅花井煤矿为例,其矿井水用于周边鸳鸯湖补水后,湖面面积扩大20%,区域湿度提升15%,形成“矿区生态美化圈”。 3. 社会效益 改造后矿区绿化率从15%提升至25%,道路冲洗频次从每日3次降至1次,职工浴室热水供应稳定性提高90%,显著改善工作环境。 四、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1. 分阶段实施 (1)试点阶段(1年):选择1个井口区域进行雨水管网改造与矿井水处理系统升级,验证技术可行性。 (2)推广阶段(2-3年):全矿区推广“双管双网”体系,建设地面雨水蓄水池与矿井水调蓄池。 (3)优化阶段(4-5年):引入AI控制系统,实现液位、流量、水质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。 2. 政策与资金支持 申请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,争取水资源税减免政策;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低成本处理技术,如利用煤矸石制备滤料,降低材料成本30%。 3. 运维管理机制 建立“矿井水处理站+雨水管理办公室”双主体运维模式,制定《雨水回收系统操作规程》《矿井水管网巡检制度》,定期开展水质检测与设备维护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 结论 通过雨水回收与矿井水再利用的协同改造,煤矿可实现“水资源-环境-经济”三重效益的统一。该方案不仅符合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要求,更为煤炭行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。未来,随着物联网、大数据技术的融入,协同利用系统将向智能化、精细化方向进一步升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