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 News

光伏直驱煤矿管:清洁能源驱动下的零碳输送系统设计

发表时间:2025-9-22

 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煤炭行业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光伏直驱技术的煤矿输送系统设计方案,通过光伏发电与输送设备的直接耦合,结合智能控制与余热回收技术,构建零碳输送体系。以余吾煤业、韩城采气管理区等实践案例为支撑,验证了该方案在降低吨煤电耗、提升新能源利用率方面的可行性,为煤炭行业清洁化改造提供技术参考。

 
引言
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,其开采、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占能源活动总排放量的显著比例。传统煤矿输送系统依赖电网供电,存在能耗高、碳排放强度大等问题。随着光伏技术成本下降与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,光伏直驱技术为煤矿管输送系统清洁化改造提供了新路径。本文结合光伏发电、管网优化与智能控制技术,设计一套零碳输送系统,实现“光伏发电-输送设备直驱-余热回收”的全链条低碳化。
 
系统设计原理
1. 光伏直驱技术架构
系统采用“分布式光伏+直驱变频电机+智能输送管网”架构:
 
光伏发电单元:在矿区闲置土地、屋顶及输送管廊顶部铺设高效单晶硅光伏板,结合双轴跟踪系统提升发电效率。例如,余吾煤业规划的“光伏665工程”通过管廊顶部光伏布局,预计年发电量达1800万千瓦时,可覆盖输送系统30%的用电需求。
直驱变频控制:采用永磁同步电机替代传统异步电机,通过变频器实现输送带速度与负载的动态匹配。韩城采气管理区光伏电站通过逆变器电流、电压实时监测,将发电功率波动控制在±5%以内,确保直驱系统稳定运行。
智能输送管网:输送管采用模块化设计,集成温度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,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管网状态实时监控。例如,某发明专利提出的“连接筒-安装筒密封结构”可降低低温输送过程中的热损失,配合光伏供暖系统实现管内介质温度恒定。
2. 余热回收与储能系统
余热回收装置:在输送机驱动部安装热管式换热器,回收电机运行产生的余热,用于矿井冬季供暖或井口防冻。余吾煤业通过瓦斯发电余热利用,使矿井供暖能耗降低40%。
储能系统配置:采用锂离子电池与飞轮储能混合系统,平抑光伏发电波动。储能容量按日用电量的20%设计,确保输送系统在夜间或阴雨天持续运行。
关键技术创新
1. 光伏-输送设备协同控制算法
基于卷积神经网络(CNN)与长短期记忆网络(LSTM)构建发电功率预测模型,结合输送带负载数据,动态调整电机运行频率。实际测试显示,该算法可使光伏利用率提升至92%,较传统“光伏+储能”模式节能15%。
 
2. 自清洁光伏组件设计
借鉴“Smart Flower”可折叠光伏系统设计理念,在输送管廊顶部安装电动清洁刷,配合雨水冲刷实现光伏板自动清洁。韩城采气管理区应用该技术后,光伏组件发电效率衰减率从8%/年降至2%/年。
 
3. 碳电表计量体系
集成AEM96三相多功能碳电表,实时监测输送系统用电碳排放。通过电碳因子动态更新算法,将碳排放数据上传至碳资产管理平台,为企业参与碳交易提供依据。
 
案例分析
1. 余吾煤业零碳矿山实践
余吾煤业通过“光伏+瓦斯发电+余热利用”多能互补模式,实现吨煤电耗从28kWh/t降至19.5kWh/t:
 
光伏工程:2025年建成2.3MW光伏电站,年发电量250万千瓦时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5吨。
设备改造:完成运输机、主提升系统变频改造,电机效率提升8%,年节电量达320万千瓦时。
管理优化:出台《节电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》,将洗选电耗纳入工资考核,推动单耗从5.2kWh/t降至4.3kWh/t。
2. 韩城采气管理区光伏输送系统
该管理区在井场建设光伏电站,通过“一井场一方案”精准匹配输送需求:
 
光伏布局:采用柔性光伏组件覆盖输送管廊,装机容量1.2MW,满足3座井场输送设备用电。
智能运维:部署无人机巡检系统,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,实现光伏组件缺陷自动检测,运维成本降低30%。
碳减排效益:项目投运以来,累计减少标准煤消耗8200吨,相当于植树5.6万棵。
挑战与对策
1. 初始投资成本高
光伏直驱系统单位造价约8元/W,较传统电网供电增加40%成本。对策:通过“光伏+矿山修复”模式,利用废弃矿区建设光伏电站,降低土地成本;申请绿色信贷与碳减排支持工具,降低融资成本。
 
2. 光伏发电间歇性
阴雨天气下光伏出力不足可能导致输送中断。对策:配置10%额定功率的飞轮储能装置,其响应时间<10ms,可弥补光伏功率骤降;与瓦斯发电系统形成互补,保障供电可靠性。
 
3. 煤矿环境适应性
矿区粉尘、腐蚀性气体影响设备寿命。对策:光伏组件采用防尘涂层与IP67防护等级;输送管网采用316L不锈钢材质,内壁喷涂陶瓷耐磨层,使用寿命延长至15年。
 
结论
光伏直驱煤矿输送系统通过“发电-用电-储能”一体化设计,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碳排放的精准管控。余吾煤业、韩城采气管理区等案例表明,该系统可使煤矿输送环节碳排放降低60%以上,具备显著的经济与环境效益。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光伏-储能协同控制策略,推动技术标准制定,加速煤炭行业零碳转型进程。
 

随机新闻
下一篇: 上一篇: